10月7日,太阳集团名誉院长、著名山水画家董继宁教授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做了题为《中国画创作的意境追求与审美理想》的精彩讲座。我院研究生、本科生80余人与上百名长江讲坛的忠实读者一同参加讲座,在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本次讲座是湖北省图书馆社会公益性讲座项目“长江讲坛”10月计划中的第一讲。讲座伊始,董继宁教授将其艺术作品集赠送给湖北省图书馆收藏。董教授现场播放专题片《大写湖北人》,展示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自十八岁学画起勤恳努力、笔耕不辍,承“为祖国山河立传”之志,行江山万里,绘家国千秋,积毕生心力建设董继宁美术馆,并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让更多老百姓接触到艺术、欣赏艺术、享受艺术。
讲座包括八个部分:文化艺术的终极关怀、有关定义的说明与探讨、中国画创作的“三个必备能力”的训练与掌握、生命的过程与创作追求、故园家山、西北放歌、峥嵘岁月以及敬天地忠诚、愿山河无恙。
前四个部分为理论讲解,董继宁教授从自身深厚的理论素养出发,深入浅出、生动透彻地向听众们分享并讲解了文化艺术的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理念、中国画创作的思维方法和必备的基本素养。董教授首先对文化艺术的终极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类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都是以引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为终极关怀的”。他认为当代的艺术家应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到作品创作当中,拓宽视野后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创作目标。
董教授选取艺术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概念——“艺术创作”、“意境”、“美学”、“理想”进行讲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应是人类对于自身审美需要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生活现象。谈到“意境”时,他表示“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他通过美学原理告诉在场听众,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依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随后,董教授向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人生体悟。他先分享了中国画创作的“三个必备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建议创作者们要走进生活,了解对象;进入角色,心灵感应;研究技法,情感抒发。他将自己生命的过程与创作追求进行了总结,“真,是我对深邃艺术思想的渴求;善,是我对高尚艺术伦理的倾慕;美,是我对纯粹艺术形式的追寻。”
在后四部分中,董继宁教授以自身山水画创作为案例,带领大家将之前所讲之理论与艺术实际相结合,在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中品味人生:“故园家山”系列创作以浑厚浪漫的笔触展现出董教授始终如一的故乡眷恋之情。“西北放歌”系列以大泼墨、大笔触、大气势展现艺术家对土地与人、历史与民族精神的思考与探索。“峥嵘岁月”系列里诉说着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崇敬与热爱,从南湖晨曦中的小船到风云中屹立的巍巍长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民族革命史诗跃然纸上。“敬天地忠诚,愿山河无恙”为董教授自疫情爆发三年来的最新创作,他以笔下的植物、山水比拟“在艰难的岁月中认识人类光明的进程;在灵魂的叩问中再现人类善良的源头;在历史的记忆中感悟人类智慧的力量”的中国人民,以纪念抗击疫情之功。
最后,讲座在鲜花与掌声的伴随下圆满结束。听众们有序上台与董继宁教授交流及合影留念,现场气氛活跃。据悉,整场讲座还吸引到近万名听友和绘画爱好者线上聆听讲座。在场的同学们表示,本次校外课堂活动教学效果丰厚,董教授将复杂的美学理论通俗化,讲授情理相合、生动有趣,让大家意犹未尽。
(审核:许开强)